-前言- 写了“一的忆想”之后, 有朋友说,喜欢看这类文章。 我说还有几点没写上,回复说,那就期待着。 文章多点人看总是好的,但像鲁迅说的有一两个知己也是可以知足的。 一张桌 一张桌。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在一家小店聚餐,楼上有一大一小两个包间,我们想坐大的包间,人多宽头些,我们刚坐下,老板上来了,叽叽歪歪,态度很不友好地对我们说,大包间已经定出去了,你们上小包间吧。我们不太情愿地上了小包间,有点挤但也没办法。如果照当时老板的那个态度,我们真是应该走人,可是菜已经点了,估计已开始做了,走了不太好。其实,这时我们就有点情绪了,好在喝上酒后,很快就从刚才的不悦中摆脱出来。可是喝到中间也没见大桌来人,我们就开始分析起来了。有两种可能:一呢,确实是定出去了,但可能临时有事取消了;二呢,老板是怕万一来人,提前留着。但不管怎样,那位老板的处理方式是有问题的。第一就是态度不好。顾客是上帝,这个起码的常识都不懂?也许你这个饭店买卖好,不在乎我们这桌客人,但买卖再好也不怕人多,也是需要回头客的。何况疫情期间,小本经营,餐饮企业都不好过,拉住客人都很不容易的,你怎么能把到手的客人往外推呢?二是方式不对。老板应该说,要来的那桌人多,小包间确实坐不下,要不这样,你们再等等,他们要不来你们就过去;或者说,那样吧,你们来得早先坐大包间,他们来的晚让他们上小包间。假如是这样,我们反而会不好意思。或者,在我们吃的期间老板过来一趟,解释一下,实在抱歉,那帮客人有事,刚才来电话说来不了了。我们会觉得这个老板挺会办事,很尊重客人,但这个老板什么也没做。我们决定以后再不到这个饭店来了。现在的饭店这么多,怎么非得上你这来吗?由此我也感到有些服务业没做好,更多地要从自身找原因,服务态度,服务方式,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。 一叹息 一叹息。有几个朋友,在微信里对我讲,疫情期间在家里呆着真难受;闷死了,抓心挠肝的;没有事干真不行。我说,我的时间都不都用,感到很紧张。每天写稿,改稿,琢磨题目,搜集资料,看书看报,一会儿一天就没了。还得拿出两小时运动,晚上看看电视“带着书本去旅行”,“巡回检查组”,还有围棋比赛,也得两小时。然后再回到电脑前。几乎每天都得12点以后睡觉。夫人特喜欢这种生活,每天饮食调整得多种多样,丰富可口。我也不多喝,中午晚上各一小盅。她还自娱自乐,录唱自己的歌,不时地跳跳舞什么的,一天很快就过去了。丝毫没感到有什么寂寞难熬的。 这几位朋友还都是有爱好的,我对他们讲投入到自己的爱好里面就好了,生活就有了追求,有了内容,也有了动力,就会感到充实。开公众号一年多了,回头一看,还会觉得自己挺有收获。每天都有对文章的正反馈,这说明对别人还有启发作用,有的还谈谈自己的体会。好多原来不认识的朋友,每天都在微信里问候,点赞,这说明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别人是有益的,自己在内心里还有一种满足感。还有的朋友让我加入他们的网群,让我把文章发到群里,让更多的人受益,这说明接纳,认可你的人越来越多,你的心里会增加价值感。有位大领导说:一年来“收获丰硕,值得自豪。”自豪不敢当,至少没有虚度时光。还有位著名的中学校长说,伟大而又平凡的作家,一定不能熬夜,身体最重要。虽然是溢美之词,但既是鼓励也是关心。还有位大学校长说得更猛:“从0→1的转变蕴含着几多勤奋,几多思考,几多沉淀,几多坚持,也不是凡人可就,大智大能之人,深为感佩”!这都让我无地自容了。
一张脸 一张脸。一次去爬大黑山,三个人坐一台车,其中有个领导上车后就没怎么放声,有个朋友就受不了了,到了大黑山也不爬了,自己打车又回去了。爬了一会儿发现这个人没上来,我就打电话问其原因,他说是不爱看领导那张脸。我一听,这是怎么了?谁还没有个不高兴的时候?苏轼不是说嘛,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,此事古难全?再说你是来爬山锻炼身体的,又不是来看谁的脸色的,管那些干什么?怎么说也不行,以后就再也不来了。 我觉得这位来了又走的朋友个性太强,缺少对人的理解,宽容和对自己的克制。如果以这种态度为人处事的话,能在一起的恐怕不多,能长期在一起的估计更少。 那位领导也是,要保持一贯的情绪,不能像天气一样飘忽不定,让人无所适从。休息时间,和朋友们一起活动,应随和一些,高兴一些,别像上班那样一天绷着个脸,让人家不好接近。这也是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吧?
一万步 一万步。我现在每天坚持走一万步,早晚各一个小时。对走两万步,三万步的人来说,这个量并不大,但对走几千步或不怎么走路的人来说,也不算少。问题在于坚持难。我原来上班的时候,每天从瑞士商城(家里)走到管委会,大约一个小时,5000步左右,从2011年一直走到2017年。退休后基本是到红星海海边转一圈,也是5000步。晚上有时在院里走走。 散步的好处就不用说了,只是能坚持的不多。在我住的院里,有三个得了血栓的,我发现他们坚持得很好,几乎天天走。我见了他们感到挺佩服,不管天多冷,不管刮风下雨,对他们都不会有多大影响。我有时在想,为什么健全人的锻炼意志不如他们呢?后来我想明白了,因为他们有危机感,他们有生死体验。他们知道要活得好,活得长,心态饮食固然重要,锻炼可能尤为重要。得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治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治好。他们不指望通过锻炼能治好病,能够多活几年总是好的。可是我们这些身体还可以的人,为什么不抓紧时间锻炼呢?不能以为自己没大病就可以不锻炼,等到有病再锻炼就晚了。 锻炼同读书有相似的地方,能有大块的时间更好,可以集中读些书;如果没有,零星的时间积少成多也可以有不少收获。散步也一样,等车,等人,办事的间隙都可以走一走,积累多了,也可以达到锻炼的效果。 锻炼贵在成习惯。锻炼的效果短时间内是看不见的,但作用肯定是有的,对身体的疾病也有抑制作用。长期坚持效果就出来了,而且还不小。这十多年来我基本不感冒,有点苗头,不吃药也能顶过去。我分析,这与锻炼是有关系的。我认为散步属于外循环,和读书,写作等内循环结合起来能起到很好的健身作用。 2020年12月30日
|